艺术类预科的设置用意是要让学生明白,不要把人生最关键的三年浪费在自己并不了解、却以为会喜欢的专业上。
海外高中毕业生在英国上艺术类大学之前都要先进行一年的预科学习。预科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开学第一天导师讲的一句话——预科的目的很简单:你要明白自己不喜欢什么。
我上的学校是创意艺术大学,预科课程分为两个学期,上半学期的课程非常彪悍,就是地毯式轰炸——不管你觉得未来要学什么,无论你的目标多明确,立场多坚定,都必须把服装设计、摄影、插画、动画、电影与媒体、雕塑、绘画等所有艺术相关科目的初级课程上一遍。第二年才开始细分,学生根据喜好进行大学专业申报,最后以完成第一个个人独立作品为结点。
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让学生明白,千万不要把人生最关键的三年浪费在自己并不了解、却以为会喜欢的专业上。
在印刷工作室里刻木版刷颜料,在厕所里写生,从废物回收场里找原材料做雕塑……预科的课程让我充满惊喜。
预科的学习出乎我的想象。举个例子,导师在摄影课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一个小时准备以下物品:黑颜料、鞋盒子、胶带。本以为导师会先介绍什么是摄影之类的,可是这样一来,我们完全不知道导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原来,这些材料就是所有摄影原理的鼻祖——世界上第一台相机的原型:针孔相机。光从密封盒子上的一个小孔里进入,在贴好的感光相纸里留下图像。由于每个人的盒子不一样大,也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曝光时间、镜头、快门等等基础概念。当我拿着盒子对着同学,作“摄魂状”拍摄,然后看着显影药水里慢慢浮现出黑白模糊,但无比真实的影像时,我立刻被这种科学原理下诞生的美所折服。
在作坊般的印刷工作室里,刻木版刷颜料,转动巨大的古老机器,制造出第一幅自己的印刷作品;在奇异的场所写生(厕所、轮船厂等导师指定的地方);用在废物回收场里找来的原材料,做雕塑产品;把任何喜欢的概念融入到布料上,哪怕做出一件不能穿的衣服……种种不同课程的体验,让半年的学习充满了惊喜,也让我对艺术设计固有的思维定势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视野豁然开朗,看问题和思考的方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如今,为我解决“面包问题”的竟是我不怎么喜欢的平面设计,这是我所谓的“理想与现实平衡论”。
预科学习结束后,喜欢和不喜欢的单据在脑中清晰呈现,报考专业时,我毅然放弃了“平面设计”,而改上了我最喜欢的动画专业,之后辛苦的三年里也没有半点后悔。
很有趣的是,如今我踏上工作岗位,为我解决“面包问题”的竟然是我不怎么喜欢的平面设计。这是我所谓的“理想与现实平衡论”。在当今社会中,“干一行恨一行”司空见惯。以我们这行为例,做设计的人常常对自己的理念很坚持,面对客户的改动每每陷入崩溃边缘,我太能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与妥协。久而久之,这些人会对原本钟爱的行当产生抵触情绪。我很幸运,我把内心真正喜欢的一些东西,比如动画、手工、摄影放在业余生活里,让这些梦想与兴趣维持它们本来的纯净和可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