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理 香港文化评论家
足球观赏与看电影近年在香港的发展“各走各路”,并且渐行渐远———看港产片由一种在公共空间(电影院)进行的集体行为,蜕变成一种在狭窄私人空间(住宅)进行的个人自娱活动。戏院这个公共空间正逐渐变得狭小、甚至拘束到只有公共空间之名,而无公共空间之实。反而一座又一座极具特色的大型商场相继出现,所吸引的不只是消费者和购物者,还有本杰明(WalterBenjamin)笔下的一类所谓“城市浪游者”(flaneur)。商场的人来人往、多姿多彩和五光十色,让“城市浪游”目迷神驰、乐而忘返。他们透过逛商场和观察人,体会城市生活的情况。
商场在香港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多样化及举足轻重,从最近席卷全城的世界杯热潮可见一斑。由于两家免费电视台无线与亚视基于商业考虑,只选用高清频道转播得到有线宽带授权的部分赛事,大批市民拥到直播世界杯的多个大型商场观赏赛事。这些观众在商场内的巨型银幕下高谈阔论、手舞足蹈,尽情而忘我地享受“睇波”的乐趣。这个“万头攒动、众声喧哗”的场面,堪称香港的“都市奇观”。它提醒我们,大型购物中心已成为香港人最重要、最友善,以及最能够让香港人参与和共享的公共空间。
大型商场像雨后春笋般散布香港,并且与各区的形象、个性和身份建立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位于九龙旺角的朗豪坊,自6年前开幕以来,已经对所谓“旺角性”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和再创造。
朗豪坊最有趣的地方,是那道号称全港最长的通天电梯,最大的功能并非将访客带到他们要前往的层数(电梯直达7楼,不停其他层数),而是要为他们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搭电梯经验”。说到访客经验,一踏入朗豪坊,就会有一种身处异域的奇特感觉,原因是它的档次与品位,与灯红酒绿、“架步”林立的旺角实在格格不入。这种“上文不接下理”,使得在旺角逛朗豪坊,就像从闹市走进漆黑的戏院看电影一样,变成一种“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经验”。
香港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拆卸和不断重建的城市,前身是香港警察水警总部的1881与自诩为全球第一座购物艺术馆的K 11相继落成开业,隐约可以看到香港服务性行业发展的新路向。这些大型商场皆苦心经营一个戏剧化的环境,让访客在里面进行种种的购物和消费行为。
这令人想到上世纪90年代其中一本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 y)。这本书的立论,是当服务经济进入成熟期,提供服务的商人便不能只用价格竞争,或者只靠宣传和产品包装来制造差异,而必须致力为消费者提供对他们个人有特殊意义的难忘体验。对消费者来说,这就是他们不惜付出高价获取的“超值服务”。
《体验经济》强调,要在产品精益求精、竞争日趋激烈的服务市场上脱颖而出,商人和企业经营者必须当自己是“表演者”,当消费者是观众。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利用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去建构一个剧场、一个舞台,为消费者“做出好戏”。作者最后套用娱乐界的老生常谈———“表演一定要继续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作为今日成功企业的座右铭。
香港早已转型为服务经济,问题是所谓“服务经济”,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当一个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提供服务而非生产货品,怎样才可为这些服务增值呢?对消费者来说,什么才算是超值服务呢?让我们从饮食业说起。
曾几何时,香港有“美食天堂”的美誉,但近年来饮食业的经营愈来愈困难,多家酒楼的停业更制造了大批失业人士。究其原因,香港饮食业的经营者,特别是高档餐厅的老板,往往忽略了顾客的心理———他们出外饮食,希望得到的是一次愉快的“整体经验”,故此食肆的环境、布置和服务同样重要。近年在欧美大行其道的主题餐厅,正是掌握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过,将这种“寓饮食于娱乐”的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美国拉斯韦加斯的几家超级餐厅。当中的表表者是位于Bellagio Hotel的毕加索餐厅,它单是搜购用来布置餐厅的名画已花了近四亿港元。
如何将服务转化为一种经验可以说是21世纪服务性行业的最大挑战,就连以科技挂帅的网上公司也不例外。举个例子,全球最大网上书店亚马逊的成功,并不止于为顾客提供最方便的买书服务或者最多的货品选择,而在于给予他们一种妙不可言的网上体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很多问题可以有新的理解。知识的传授也可以说是一种服务。香港政府要推行教育改革,但怎样才可以将教学和上课转化为一种对师生来说皆属有趣、充实和难忘的经验呢?这是一个关系到香港前途,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