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不久的2018年,对于国内外的大学生们来说,似乎都是备受争议的一年。
一方面,国内“22名大学生一夜之间被开除”的新闻引爆了国民对大学生群体的失望,另一方面,“留学两年败光两百万”的消息也一度把留学生推上了风口浪尖。
但是,这些被曝光的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的懈怠,而忽略了其他人的坚持与努力。
1、进了名校才知道,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有多大
知乎答主陈思起讲过他在清华大学蹭课的一段经历。课堂上,下课的瞬间,老师就被问问题的学生包围了好几层;食堂里,两个学生吃饭时一直在讨论一个实验,而后索性餐盘一丢,拿出草稿列方程。
他感慨道:清华的学生,对学问与智慧的追求竟是如此纯粹、虔诚。
而反观起其他很多学校的校风:混日子,混学分,混网吧,六十分万岁,今朝有酒今朝醉。拿着父母的辛苦钱花天酒地,游戏人生;总做着一朝逆袭的春秋大梦,却连一节课都不肯好好听…
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太多人鼓吹读书无用论。但是,当你进了名校才会发现,名校生和普通院校的学生,差距究竟有多大。
而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不仅仅是因为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优秀的朋友圈,更在于名校所提供的资源与机会是普通院校所无法提供的。
当孩子在某一所学校学习的时候,是感受不到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别的。后期比较后才会发现,世界前100与世界前50的学校,差别主要体现在资源上。
比如帝国理工的导师是1-2周与学生见一次,而排名稍后的大学可能学生一学期都见不到导师一次。
牛津、剑桥的导师会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每个导师带的学生人数也更少,所以就比帝国理工还要全面与细致。
除了导师方面的资源,在实习机会方面,不同学校提供的机会也是天壤之别。
在帝国理工,每年10-11月份都会有各种Career Fair(招聘会),但是排名稍后的大学,学生们也许不知道实习招聘己经开始,或者知道的时候招聘己经结束了,学校里也没有Career Fair。
所以,名校之所以能成为国之重器,名校的学生之所以能胸怀天下,与环境,与资源,与自身,都是分不开的。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是无法想象的。
2、和出国前的自己比,不要和别人比
但是对于那些去国外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的人群,伴随着媒体追逐、翻炒“留学生回国月薪2000元”等新闻的趋势,“留学无用论”也开始兴起。
对此,且不说媒体的报道是有选择性的,就留学本身的价值而言,也不仅仅体现在薪酬方面。
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如果只用薪酬来衡量,未免太片面也太偏激了。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和自己做横向对比,而不是去和别人作对比。
如果用这种视角来分析,真正出国回来很差的同学其实是不多见的,至少从他自身来说还是有增值的部分。
而对于留学价值的理解,留学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可以让孩子更加独立和社会化一些。
国内的孩子假期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和学习相关的事宜上,比如考研准备、跟着导师做课题、假期赴海外大学做交流…而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们,更倾向于到企业实习。
由此也可以看出,留学生会比国内学生更早进入工作状态,或者说更社会化一些。
可以说对“留学无用论”进行了有力反驳。
对那些被污名化的留学生来讲,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业,把握较好的就业或创业机会,获得更好的前景,就是最好的自白。
3、不要局限于书本的学习,多与别人沟通与交流
出国留学固然值得,但是也有许多不想出国或者没有条件出国的同学,尽管他们身在国内,却依然无法避免国际化浪潮的冲击。
如果是高中之前的阶段,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因为应试教育的体制决定了学生必须要走高考这座独木桥。
如果要培养学孩子除学习之外的能力,只能靠家长去改变。比如社交能力,兴趣爱好等,都需要家长花时间与精力去陪孩子实践并达成目标。
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个阶段主要看学生自己。
进入大学之后,不要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学习,可以通过出去旅行、社交、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独立生活、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这些能力,是进入社会后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如果等到工作以后再去培养,未免有些太迟了。
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因为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必定是需要大家共同协作。
而到了那个时候,只有我们拥有了良好的沟通与表达的能力,才能在风云际会的国际化浪潮中始终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