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从孩子早晨起床、洗漱、吃饭、出家门,再到回家做作业、上床睡觉,很多家庭都上演着大人与孩子之间的“磨蹭大作战”。如何瓦解孩子的磨蹭?一方面,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尝试去理解、尊重孩子感知和体验世界的节奏,从改善亲子关系着手去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孩子的磨蹭顽疾,恰好是由于我们放不下“怕”的心理,在央求、提醒和催促、焦虑之间来回游移,不断妥协退让或包办代劳,最终让孩子的磨蹭从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策略。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针对具体的磨蹭情况进行系统的思考,然后进行“策略分层”,最终让磨蹭土崩瓦解。
今天,我通过两个真实案例,介绍给各位家长一套百试不爽的“策略分层”实操战术,来帮助大家解决孩子磨蹭的问题。
不起床的彤彤
下面先来看故事吧,故事来自一位奶奶。
我的小孙女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了,挺聪明、可爱的,但我发现她做事情有些磨磨蹭蹭的,对她喜欢做的事情还可以,不喜欢做的事就磨蹭。
比如早晨我叫她起床:“彤彤起床吧,到点了该上幼儿园了”,“哦,知道了”彤彤回答道。等我过一会再去看她的时候,她还躺在床上,看我进去后就立刻假装闭上眼睛,“彤彤,快起吧,都要迟到了,奶奶快帮你穿”,说完我就掀开被子抱她起来,只见她“嗖”的一下双腿骑着我的腰,抱着我的脖子说:“奶奶真好,奶奶再抱我睡一会吧!”“不行,快穿衣服,都已经快迟到了你还没有穿衣服呢,一会儿迟到就没有热乎的饭吃了”,彤彤紧接着说:“正好我有些不想吃早饭,我一点都没感觉到饿呢”“不吃早饭怎么可以,咱们还是快点吧!”
她只好坐回到床上,慢悠悠的拿起衣服让我帮她穿。刚刚将内衣穿好我便拿起给她准备好的裤子,她却说:“我不想穿这条裤子,我要穿有花边的那条”,“都快迟到了,明天再穿那条吧,要不然奶奶还得给你去找”,她皱着眉头小声说:“我不想穿这条,小朋友和老师都说花边那条裤子好看,我就要穿”,为了在早晨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心情上幼儿园,我只好赶快去给她找带花边的裤子,找到后她边自己穿边乐呵呵的说:“明天我还穿这条,奶奶快帮我把裤子提起来呀,我要去刷牙洗脸了”。就这样,在我的催促和帮助下,顺利的将她送进幼儿园的大门。
这个场景很多家长都似曾相识吧。整个过程对孩子耐心友好,但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磨蹭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将事情的脉络梳理一遍:
第一回合,奶奶喊彤彤起床,提示到点该上幼儿园了,彤彤说“知道了”。
第二回合,奶奶进房间,彤彤闭上眼睛装睡。
第三回合,奶奶喊起床,主动提出帮忙穿衣服,并掀开被子,彤彤抱着奶奶的脖子,要求再睡一会儿。
第四回合,奶奶拒绝彤彤的要求,并说快迟到了,而且没有热乎饭了。彤彤趁机说没感觉到饿呢。
第五回合,奶奶说不能不吃饭,并且开始给彤彤穿衣服。彤彤临时提出要穿有花边的裤子。
第六回合,奶奶拒绝,彤彤坚持,奶奶妥协给彤彤找来花边裤子。
磨蹭背后是一场博弈
好了,下面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孩子从磨蹭中获得了哪些实际的利益?
表面上看,彤彤至少通过磨蹭在床上多躺了一会儿,而且最终让奶奶主动帮忙穿衣服。而彤彤更重要的收获则是占据了心理优势,实现了对家长的控制,也就是说,孩子在磨蹭中占据了主动权,而且悄无声息地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让渡给了家长。接下来,家长背负着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无助而又焦灼地催促、催促、再催促……
那么,彤彤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怎样占据了这样的心理优势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利用了家长“怕”的心理:怕孩子迟到,怕孩子吃不上热乎饭,怕孩子不开心……
从文中不难看出,几乎每个回合都有这样的语言:到点了该上幼儿园了;都快迟到了;都已经迟到了你怎么还没穿衣服呢?一会儿迟到就没有热乎的饭吃了;不吃早饭怎么可以;都快迟到了,明天再穿那条吧……这种随口的催促,一直在给孩子传递强烈的信号:我怕你迟到,怕你吃不上饭,怕你耍赖……
这种“怕”的心理一览无余,于是,孩子控制家长可谓易如反掌,只需要反向思维即可:你怕我迟到,我就慢慢来;你怕我吃不上热乎饭,我偏偏说不饿;你怕我耍赖,我就找各种理由……,孩子的潜台词是:想让我快吗?那可得给我一些好处,比如给我穿衣服,比如满足我各种条件,总之,我满意了才行!
由此不难看出,其实磨蹭的背后是一种无声的博弈,这很像一个跷跷板,一旦孩子占据了控制权,大人就会不断向孩子妥协,最终在央求、提醒和催促、焦虑之间来回游移。孩子在不断的试探中,几乎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轻易地巩固自己的控制权。于是,磨蹭从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策略,就这样,最终磨蹭变成了一个顽症。
放弃“怕”的心理很关键
面对磨蹭这种“顽症”,怎样才能让孩子回到正常的轨道呢?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破除我们心中的“怕”。我们依然以彤彤奶奶为例,其实不管是孩子迟到,还是少吃一顿饭,或者耍赖,其实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如果我们内心接纳这种小概率的事件,允许这种可能性发生,就不会对孩子严防死守,那么,起床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如此棘手。
既然要放下“怕”的心理,我们首先要想好,一旦出现迟到或者吃不到饭怎么办?一方面,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就要预测到,这个过程可能比以前催促、代劳用的时间长,因此要打出提前量,可以把起床时间稍微提前。
另外,我们要想好一旦迟到怎么办。其实,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也不需要责备孩子,而是让她承担自然的后果,比如,可能会赶不上校车,需要走路去上学,也可能需要给老师解释,那么,这个任务由孩子自己去完成,这个行为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
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角度揣摩一下她的感觉,虽然平时天天说“要迟到了”,其实并没有迟到,所以孩子知道大人是在虚张声势,根本不会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一旦真的面对迟到,孩子内心并不会那么淡定,她要承担自己磨蹭带来的麻烦。孩子一旦完整地体会到了迟到的种种处境,她自己会记住这样的后果,并主动避免这样的情况。
你看,其实家长的“怕”也是一种包办代替,把孩子的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身上,带到了情绪中,反而让孩子丧失了主动性。放不下“怕”的心理,妈妈们只能让磨蹭的孩子越绑越牢。
策略分层是个有效的方法
放下“怕”的心理,只是解决磨蹭问题的前提。真正要解决磨蹭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对待磨蹭的策略。
家长通常的策略是催促,哪怕反复证明催促是无效的,还是不断重复这个策略,实在催不动就代劳或者发脾气。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必须针对具体的磨蹭情况进行系统的思考,然后进行“策略分层”,这些策略层层递进,最终产生聚合效应。
当我们放下“怕”的心理,在行动层面首先要把前文所有与“怕”有关的语言省略掉,只聚焦于“起床”这件事,用执行力促成孩子的改变。
这样调整之后,起床这件事可以变得非常清晰:
第一回合,用简洁而又坚定的语气:彤彤,起床。
第二回合,看到彤彤假装闭上眼睛,默默地看着彤彤,等她睁开眼睛,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起床啦!(这里也可用幽默的方式,比如:哟,这是睡着啦?小眼珠可是咕噜噜地转呢哦!彤彤很可能会笑着睁开眼睛,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依然回归主题:起床啦!)
第三回合,掀开被子,把衣服给彤彤,但不提帮她穿衣服的事情。既然彤彤要求奶奶再抱着睡一会儿,虽然这个要求看上去并不合理,但也要认真对待,可以拒绝,也可以进入谈判状态,比如抱两分钟,然后自己穿衣服。如果她不守信用一再提要求,那么,后面果断拒绝她,也是对她的一个制约。
第四回合,彤彤提出要穿花边裤子,既然后来可以答应,那么,索性直接答应,并且确定马上就穿衣服。
第五回合,如果彤彤依然不起床,奶奶可以进入后面的程序,比如准备上学的书包,或者自己洗漱吃早餐,并把这些事情告诉彤彤,有时候孩子看奶奶忙后面的事情,知道到时间了,会自己起来。
第六回合,如果彤彤依然不起来,告诉彤彤还有多长时间迟到,并告诉她迟到的后果,如走着去学校,自己给老师解释原因等等。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真的有用吗?放弃催促的策略会不会更慢?
这个策略我面对不同的孩子曾经反复使用过,我发现其中有一个很奇妙的规律。如果内心真正放下“怕”的念头,非常坦然地处理磨蹭问题,孩子磨蹭的消失速度简直让人感到诧异。
有的时候家长反复催促孩子都不肯起床,我用策略分层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执行,孩子居然很快起床,而且每次我喊她起床都不再磨蹭。还有一个孩子做作业非常磨蹭,我用了五天的时间,把他的作业完成时间从深夜十一点半提前到八点以前。
当然,这个改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放弃催促的策略,开始的几天的确会更慢。
孩子要适应家长的改变,而且孩子通常都不甘心放弃对家长的控制权,所以,这几天孩子有可能会挑战家长,用拖延的方法抗议,或者提各种要求试探家长的态度。这对家长的耐心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如果孩子试探之后发现,家长很有执行力,紧扣“起床”这一主题,她自然会放弃控制家长的念头。一旦她发现家长不再频繁催促,而且自己要承担迟到的后果,那么,迅速起床反倒是对她最有利的事情。
我这么多年的一个深刻体会是,策略分层其实是家长的一种教育能力,需要家长不断反思、练习,才能日臻完善。能够很好把策略分层进行到底,往往也是家长的一次成长。
用策略分层战胜各种磨蹭
在咨询工作中,常常有家长问我:起床有办法了,那吃饭磨蹭怎么办?做作业磨蹭怎么办……仿佛这是不同类型的磨蹭,其实,磨蹭背后的心理动力往往是相同的,因此,都可以用策略分层的方法来应对。
比如,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令人头疼的吃饭问题:
最最让人头疼的是吃饭,开始嘴里还嚼着饭,只要你没注意就开始发呆,嘴巴也不动,手里拿着碗什么也不干。只要不去催促她,直到吃完饭了孩子还在盯着一个地方看,问他“你看什么呢,怎么不吃饭呀”看我一眼,然后嘴巴开始动三下什么都不说,发现你没看她继续不吃。但对自己喜欢的食物特别快而且吃的特别多。
平时在奶奶家和姥姥家都是这个样子。奶奶的脾气急,看她不吃就大声的责怪她“快吃,又看什么呢?再不吃一边去。我这么个急脾气的人怎么就教出你这么个孩子呀“拿着孩子的饭碗开始大口大口喂孩子。姥姥平时看她这样特别依着她,一看不吃就开始“宝贝,快吃快吃,不想吃咱们去吃薯片吧”。
从描述中不难看出,孩子的磨蹭,恰好是家人催促、代劳制造出来的。那么,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我们不妨针对这个情况进行策略分层。既然孩子“对自己喜欢的食物特别快而且吃得特别多”,说明孩子具备良好的独立吃饭的能力。那么,要想改变孩子的磨蹭,首先要放下“怕”的心理——吃饭是孩子的本能,孩子的饥饿感会自动调节孩子的食量。
针对这个孩子的吃饭情况,要设定一个具体的策略:第一步,给孩子约定一个吃饭的时长,告诉孩子到时间收走,只能等下顿饭再吃;第二步,预测执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对策,比如孩子只吃几口怎么办?或者吃两口就去玩,过一会儿又回来吃;另外,到时间如果孩子不让收走怎么办?第三步,内心想好对家长自身的约束,比如除了中间提醒一两次时间,坚决不催促、不责备。到时间则坚决执行约定不妥协。
有一段时间,我的小侄女也出现了吃饭磨蹭的问题,甚至根本不和家人一起吃饭。姥姥每次吃饭都反反复复地催促,她则像没听见一样自顾自地玩耍,说自己不饿,等晚上九点多又说要吃饭,姥姥每天深夜都得给她单独做饭。
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小侄女做了个简单的约定:必须和家人一起吃饭,姥姥深夜里不会再单独给她做饭;吃饭时间为40分钟,家里人不再催促,但到时间全部收走,如果中间离开餐椅,就视为用餐结束。同时,我和家人沟通好,任何人不许催她。
接下来的几天,每次吃饭我都指着钟表告诉小侄女收碗的具体时间,然后把饭给她便不再干涉,如果她中间要离开餐桌,我会和她确认:是不是不吃了?有好几次她都是迟疑一下,又开始吃饭。如果她决定离开,我就马上收碗。一旦没有人催促,通常她都特别放松,边吃边玩,和家里人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但我完全不干涉她,同时,也阻止家里人干涉她。等到了30分钟的时候,我会提醒她再看一次表。在家人的焦灼和我的淡定中,小侄女吃饭的节奏通常是这样的:前30分钟只吃了一点点,后10分钟则吃得比较认真,也比较快。这期间只有一次我收走了她的碗,其余的时间她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从此以后,家人不再担心小侄女的吃饭问题,小侄女也不用再忍受家人焦灼的催促。
所有的磨蹭都可以用策略分层的方式来应对,这些策略彼此呼应,逐层递进,对孩子形成有力的制约,又不会走进催促的死胡同,最终让磨蹭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