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BBC英伦网报道,几位英国高校中国女留学生与我们分享她们异国生活的体验,对学业竞争、文化影响、生活方式,以及婚恋等问题的看法。
生活方式
留学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异国文化对女留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有何影响?
赵丹钰(伦敦国王学院研究生):
我非常喜欢伦敦的戏剧文化,特别是先锋剧场。看戏是我学习生活之外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有英式下午茶,彻底改变了我对喝茶这件事的看法。作为中国人,我在欣赏外国文化的同时也会乐意向友人介绍并分享中国文化。
邹舟诣奥(伦敦大学学院研究生):
在国外自理能力会强些,尤其是国外宿舍有厨房,所以需要自己做饭以及处理许多事情。某些文化我还是不能融合进去,比如周边一些同学喜欢去夜店,我就不太喜欢。我觉得国外留学的平台更大些,尤其在比较好的大学读书,学业上的抱负也更大。这里宗教的气氛也比较浓厚,认识的基督徒们都比较友善,我也有参加过一些团契活动。
彭阳(剑桥大学博士生):
我来英国比较早,所以我觉得在文化方面我结合得还不错。我从大一以来一直有实习和工作经验;相比依赖家人和朋友帮忙处理问题的同龄女生,我认为自己更加独立自主。不过传统观念我还是有的,这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虽然身在他乡,但是我每天都会和妈妈通电话。
独立与竞争
海外留学独立奋斗有相当的竞争,关于读书与工作,女留学生们有何感受?
郑凯云(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生):
英国跟国内落差比较大,这跟语言有关系,来英国才觉得自己英语不够用,对我来说是挑战。一方面语言压力比较大,一方面又要在压力下学习。最大的压力来自自己,总会希望比过去的自己更好,我的竞争对手其实就是以前的自己。
曾诗惠(伦敦时装学院本科生):
由于学生签证只能工作20小时,加上学业负担,所以在英国的工作竞争就显得更加激烈。我觉得国际学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强自身能力,尤其是工作经验。念书时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够让简历看起来更加丰富多彩。
王冠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
竞争方面要看学校和环境,好的学校竞争会强一些。我认为没有特别吃力的地方。第一年来的时候比较迷茫,但适应以后就没问题了。主要是看个人状态——就是生活有目标,要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
廉欢(美国阿斯顿大学在英交换项目研究生):
英国教育很严格,相比美国又有点死板。在美国上课就比较开放,比如上课很多人带电脑甚至吃东西。作为交换生,我的压力相对来说会小一些。但是回去美国以后将会面临很多工作压力。
何为(伦敦大学学院研究生):
学习方面在英国合作还是比较普遍的,竞争也有,但是基本上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比较多。工作的话,大家背景不同,我们需要工作签证,所以与其他国际学生相比,比如欧盟的同学,那么压力就会比较大,因为他们不需要签证。另外一方面是语言,如日本和印度,他们很小就接受英语教育,所以语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关于婚恋
中国流行“剩女”一词,在英国留学的女同学们有没有结婚压力?
郑凯云(伦敦亚非学院研究生):
目前没有压力,但是觉得持续这个爱学习状态的话,没准几年以后或许会是剩女。也许过几年以后大家对剩女的概念不同了,当剩女也可以是一件开心的事儿。
彭阳(剑桥大学博士生):
我希望25、26岁结婚。现在的人喜欢用“剩女”这个词形容找不到男朋友的人,可是有男朋友的也不一定是结婚对象。恋爱和结婚还是不同的。以前觉得有爱就可以结婚,这几年觉得结婚不是一时冲动的事情,不是有爱就能坚持到最后的,其它因素也重要,比如和平相处以及生活上的点点滴滴。
王冠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
我不是单身,但是他能不能娶我决定我会不会是“剩女”。爸爸妈妈会给一些压力,但是由于我在国外,因此距离可以避免很多这方面的烦恼。这个社会婚姻的稳定度让我开始质疑婚姻的信誉度。
孤独感
独自在外留学会感到孤独吗?女留学生们一般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郑凯云(伦敦亚非学院研究生):
我出国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不怎么会觉得孤独。不过闲下来回忆过去的时候,就会觉得孤独了。家里人在过年我却在写论文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
曾诗惠(伦敦时装学院本科生):
不上学的时候、回家的时候、去超市的时候…这些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感到孤独。孤独的时候我会与家人网上视频聊天或和朋友出门。
廉欢(美国阿斯顿大学在英交换项目研究生):
压力大的时候比较容易感到孤独。和许多女生一样,我的减压方法也是吃一顿,逛街,和朋友聊天或给家里打电话。
何为(伦敦大学学院研究生):
孤独感肯定是有的,特别是刚来英国的时候,春节也特别想家。但平时还好,因为周围有很多朋友。其实只要认识一些朋友以后就不会感觉那么孤独。
对国际妇女节的想法
如何看待这个节日,会庆祝吗?
王冠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
我打算以写论文“欢庆”三八妇女节。
何为(伦敦大学学院研究生):
相比其他节日,我对妇女节没什么特别大的感觉。
彭阳(剑桥大学博士生):
我就把妇女节当周末过,这是剥削男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