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金砖国家成为国际关注焦点。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活力,为了竞争,各国均强调教育的作用。在各国交流中,留学生是重要的“民间使节”。从世界留学市场看,金砖国家中除俄罗斯外,其他几国对中国学生吸引力并不大。但是,我们应有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拥抱金砖国家,战略意义远胜于经济利益。为此,我们组织文章分析中国学生留学其他金砖国家的情况及各种注意事项,以期提供一定借鉴。
“教育抑或文化堪当无坚不摧的全球竞争力,留学生是最佳民间外交使节。在当下留学大众化的时代,留学市场呈现出留学动机私密化、留学国度高端化、留学专业个性化、留学成本家庭化、留学机制产业化、留学效益自足化等特点。在此背景下,向以三国为代表的亚、非、拉三大洲输送留学生,此举仍需置于国家战略高度。”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金砖国家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在金砖国家中,当属俄罗斯对中国学生吸引力最大。印度、南非与巴西分属亚、非、拉三大洲,3国虽与中国同列金砖之伍,却非并肩齐头。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9月5日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29位,遥遥领先于巴西(48)、南非(52)、印度(59)和俄罗斯(67)。拥抱金砖国家,地缘政治意义远胜于经济利益,且不可估量。于此,教育何为?留学意义何在?
印度:印度理工学院独木难支
《今日印度》发布“一流高校调查和排名”,旨在刺激竞争,提升质量,以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排名15年来,印度高校数量从9500余所增至30000多所,高校入学人数从550万攀至1690万。2011年至2020年间,印度预计有5410万大学生毕业。
印度以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廉价又高质的软件工程师而沾沾自喜。去年2月2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印度的科学”为封面话题,主打文章《印度崛起》指出,对于这个次大陆文明古国,资金已不再是约束发展的因素,高等教育成最大瓶颈之一:学风不正,腐败丛生,杰出人才消匿,死读书的庸才充斥校园,教师对科研失去热情。21世纪大学协会去年对48个国家和地区展开排名,印度垫底。
留学印度,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印度理工学院。但印度高等教育痼疾累累,并经由宝莱坞影片《三个傻瓜》而妇孺皆知。片中虚构的皇家理工学院即现实中的印度理工学院。在尼赫鲁时代被作为“国家要害机构”来设计的印度理工学院,俨然成为国家符号。3个全球性标识可以用来表征印度:I(印度文化)、IT(信息技术)、IIT(印度理工学院)。该校公然宣称,其在印度的角色堪比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之和。2011年报考该校的人数逾48.5万,招生名额仅9618名。入学考试只测数学、物理、化学,各科成绩均须上线,然后参加为期5天的面试(今年起将实施新版考试方案)。至少6成在读生经过两三次复考才得以入学,2007年,该校不得不限定复考次数。印裔耶鲁大学教授、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当年就被这个入学考试无情筛掉。考取印度理工学院,可谓印度学子的人生巅峰体验,由此便可荣登“极客”之列。为跻身该校而偿付的代价尤为惨痛,正如校友桑迪潘·德布在耗时14个月全球采访成功校友而写就的《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中所感叹:“想象一下,一个19岁的男生5年没看过电影,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没看过电视,甚至连女孩都没追过,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更令人窒息的则是教学。毕业生普遍遗忘所学知识,通识课程仅作获取规定学分的途径,却铭记竞争之道——与最优秀者展开殊死搏斗。印度理工学院尚且如此,印度高校更何以堪。
南非:打破种族藩篱任重道远
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前夕,路透社公布的《全球科研报告:非洲》显示,1999年至2008年间,非洲50多个国家10亿余人,年均发表论文3万篇。这个总量与荷兰论文产量相当,且绝大多数来自南非、尼日利亚和埃及,其中南非独占鳌头。西班牙教育部网络计量实验室最近对非洲高校展开排名,排在前20位的高校中,南非的高校占据10个名额。斯泰伦伯斯、开普敦、比勒陀利亚、威特沃特斯兰德等大学领跑排行榜。不过,南非高校的国际排名依然欠佳。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上,非洲大陆排行第一的开普敦大学仅列第103位。
自1994年曼德拉当选总统并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南非高等教育日新月异,教育成为现实机会均等与清除种族隔离的有效途径。南非遂从自然资源经济迈向人力资源经济。2010年,南非82万名学生就读于21所国立高校,1993年仅为47万名。大学生有色人种所占比率则从53%升至76%。女性比率提升更为显著,现已达到54.5%。
当然,长期的种族隔离政策所导致的南非高等教育两极分化至今尚未彻底消除。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将教育经费的61%服务于白人,黑人仅占17.7%,而黑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却高达77.5%。一些大学引领世界学术前沿,而另一些高校,如以前被贬为“丛林大学”的班图教育,正在遭遇边缘化。
巴西:政府力图消解留学惰性
因坐拥素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逊雨林,去年6月20日至22日,来自联合国120余个成员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多达5万名与会者汇聚巴西,共商绿色经济和合作治理。此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堪称史上最大。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将再次临幸巴西,这个拉美第一大国炙手可热。然而,巴西1/4的城市人口仍坐守贫民窟。
为洗心革面,巴西各级政府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4000亿美元于基础设施。与之相比,政府注入首个科学技术与创新行动计划(2007年至2010年)的200亿美元仅为九牛一毛。巴西是经合组织25个观察成员和强化合作伙伴中教育程度最低的国家。尽管该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成就不菲:2002年至2009年间大学生数量从400万人骤升至600万人,1987年至2007年间研究生数量从4000人猛增到30000人,每年颁授博士学位数量高达11000个,但增量主要由2000余所私立高校创造,而非240多所国立高校。显然,新自由主义从中作祟。巴西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仅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间便新增544所私立高校。除各地天主教大学之外,私立高校属教学型,基本远离科研。为享受国立高校的免学费待遇及其文凭的含金量,入学考试竞争尤为激烈,8至9名考生中才录取其一。为此,考生纷纷转而谋求预科一席之地。
虽然在本国大学一席难求,巴西学子却不愿负笈留学。为了迅速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巴西总统宣布学术无国界项目,2014年年底前向外输送75000名奖学金生,其中1万名前往德国。为此,德国鲁尔地区都市集群大学联盟2011年5月首先在里约热内卢随后在圣保罗开设办事处。德国其他高校纷纷效仿。这些众多校际合作项目最终汇集于设在圣保罗的德意志学术与创新之家,2011年5月6日由时任德国总统奠基,2012年2月14日由德国外长启动。至今年3月底,巴西与德国共签订399个高校协议。德国—巴西学术促进基金也正在筹措之中,旨在激励更多德国学子、学者前往巴西。德国此举实属无奈,因为美、英、法诸国高校亦在向巴西示好。
留学:中国通向未来的“好望角”
巴西圣保罗大学跻身今年3月份发布的最新《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百强。除中国之外(中国大陆2所、中国香港3所、中国台湾2所),金砖国家独此一所。印度、南非、巴西三国教育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印度媒体慨然坦言,本国在社会发展上落后中国15年至30年。
南非首屈一指的地标叫做好望角。好望角,意即可眺望美好希望之岬角,前提是闯过这片国际航运风暴区。留学亚非拉犹如勇闯好望角。华夏学子能否闯过中国通向未来的“好望角”?
一睹三国高等教育之现状,中国学子的目光仍需眷顾亚、非、拉三大洲。遑论原料基地与成品市场的开发,仅就教育而言,中国留学生便可担纲中国教育的形象大使,以点燃三国学子来华留学愿望,由此,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足以更上一层楼。何况,教育抑或文化堪当无坚不摧的全球竞争力,留学生本为最佳民间外交使节。在当下留学大众化的时代,留学市场呈现出留学动机私密化、留学国度高端化、留学专业个性化、留学成本家庭化、留学机制产业化、留学效益自足化等特点。在此背景下,向以三国为代表的亚、非、拉三大洲输送留学生,此举仍需置于国家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