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留学热线 027-87258973
美国印象
当前位置:首页 > 美加留学 > 美国留学

美国文化知多少

2013-05-23 16:07 作者:admin 浏览:
    提起美国,很多人都认为她是一个超级大国,不论是经济、文化、教育还是军事,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常常会被学生问道,究竟什么是美国文化?对于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似乎很长,但是有一个轻松的玩笑说:“想用500个单词总结一下美国文化?字数太多了吧?”
    然而在剑桥教育的李老师看来,一个颠扑不破的不争事实正在困扰着美国的文化,那就是美国文化可能已经不复存在。由于有了互联网——这种媒体使你能在另一大洲阅读我在北美写的这篇文章,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回答来自另一大洲的问题——守护美国民族文化的老岗哨如今人力严重不足。只要看看被我们多数国民似乎视为美国固有的三种艺术形式——轻歌剧、爵士乐和侦探小说,这一点便不言而喻。
    不久前,百老汇上座率最高、获得11项托尼奖(Tony Award)提名,并最终斩获3项大奖的,是描写已故尼日利亚多重乐器演奏家费拉?库蒂(Fela Kuti)的音乐剧《费拉》(Fela!)。费拉对爵士乐的影响有增无减,而且更加证明,昔日“民族”文化的解体与过去泾渭分明的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汇是齐头并进的。如同守卫过去“美国”文化堡垒的哨兵一样,把守在爵士乐、流行乐和音乐剧分界线上的边境官早已偃旗息鼓,打道回府——而府上可是任何地方。
    尼日利亚音乐艺术家费拉?库蒂在1970年代给美国爵士乐带来影响;他以艺术手段抗议政府腐败。
美国文化在侦探小说中的消逝更加显著。最近最受追捧的小说之一——无论是侦探小说还是其他体裁都不在话下——是已故作家施蒂格?拉松(Stieg Larsson)的瑞典推理小说系列的第三部《捅马蜂窝的女孩》(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根据拉松该系列第二部小说改编的以性格孤僻的女黑客莉丝贝特?萨兰德(Lisbeth Salander)为主角的瑞典电影《玩火的女孩》(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光临了美国银屏。拉松该系列中的第一部小说《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赴其瑞典同行亨尼格?曼克尔(Henning Mankell)的后尘,来到了美国人的床头。萨兰德俨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英雄,她诞生于互联网,既是地道的瑞典产物,又为全球所共享。 
在我们手拉手高唱《小小世界》(It’s a Small World)这首歌之前(这里借用美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的曲子——大概该公司的发票已经送进我的邮箱了),应该公平地指出,一家美国电影制片厂已经购买了拉松所有小说的英语电影版权,供英国导演兼制片人里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摄制英语版。显然,影片字幕仍然是比任何岗哨都更难以克服的障碍;而系列小说影片的吸金力——J.K.罗琳(J.K.Rowling)可以告诉你——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坦率地说,美国文化不再属于美国,事实上它从未属于美国。音乐喜剧的起源是歌剧,而歌剧至少可以追溯到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时期的意大利和卢利(Lully)时期的法国。爵士乐经由加勒比诞生于新奥尔良,更早的源头则在非洲。侦探小说的发展轨迹比较复杂:从英国的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到爱伦?坡(Poe)笔下的法国怪癖侦探迪潘(Inspector Dupin),再到狄更斯(Dickens)所著《荒凉山庄》(Bleak House)里的侦探贝克特(Inspector Bucket),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至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侦探小说的鼻祖。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美国的多元文化不仅没有减退,反而被进一步的扩大了,一切的一切都告诉着人们:“来美国,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